对金属的可锻性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是金属本身的塑形。塑性越好,在锻造过程中就越不容易开裂。金属的塑性与金属的结构密切相关。晶粒越细,结构越均匀,塑性越好。因此,可以通过细化晶粒和均匀结构来提高金属的可锻性。在压力加工过程中,金属材料可以改变其形状而不产生裂纹。它包括在热或冷状态下的锤锻、轧制、拉伸和挤压等加工。
锻造性主要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有关。不同化学成分的金属具有不同的锻造性。一般来说,纯金属的锻造性比合金好;碳钢的碳质量分数越低,锻造性越好;当钢中含有较多的碳化物形成元素铬、钨、钼、钒时,锻造性就明显降低。当合金处于奥氏体等单相固溶结构时,锻造性好;当金属具有雪明石等金属复合结构时,锻造性差。铸造的柱状结构和粗大的晶粒不如压力加工后的均匀细密结构可塑性强。提高金属变形时的温度是改善金属锻造性的有效措施。
在金属的加热过程中,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金属原子的流动性增加,原子间的吸引力减小,容易发生滑移。因此,塑性得到改善,变形阻力减小,锻造性明显提高。都是在高温下进行的。变形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变形程度。变形速度对金属锻造性的影响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它对可锻性的影响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随着变形速度的增加,恢复和再结晶来不及克服加工硬化现象,使金属的塑性下降,变形抗力增加,锻造性恶化图中a点向左。
另一方面,在金属变形过程中,塑性变形所消耗的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相当于对金属进行加热,使金属的塑性增加,变形阻力减小,锻造性提高 右图中的a点。变形速度越大,热效应越明显。变形方式不同,变形金属的内应力状态也就不同。例如,在挤压变形时,处于三向压缩状态;在拉拔变形时,处于二向压缩状态和单向压缩状态;镦粗时,坯料中心部位的应力状态为三向压缩应力,周边部位为上下和径向 它是压应力,切向是拉应力,如图所示。